标题:加入“灵修” 他们从裸辞到负债百万 灵修课程究竟做什么? 内容: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年轻夫妇,过着普通但稳定的生活。 然而,他们逐渐感到现实生活的重压和焦虑,对未来感到困惑。 工作、账单、社会期望似乎不再能满足他们内心的渴望。 他们开始寻求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更加有意义和深刻的体验。 投身灵修社群在他们的寻求中,他们加入了一个灵修社群。 这个社群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但共同的信仰是身心灵成长和内在平静的重要性。 在这个社群中,他们学到了如何深入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想法。 这个社群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一部分,为他们提供了情感支持和指导。 裸辞并旅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妇的内心越来越坚定,他们决定裸辞,放下了现实世界的责任。 他们想要寻找生命中更深层次的体验,远离城市的喧嚣,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他们开始了一段长时间的旅行,穿越大陆,探索不同的文化和风景。 债务的堆积然而,他们的旅行逐渐变得奢侈,导致财务问题逐渐累积。 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但他们依然坚持他们的选择,认为这是一次生命中的重要经历。 债务逐渐堆积,他们陷入了百万的债务,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 内心的转变尽管面临着财务困境,夫妇在灵修过程中经历了内心的深刻转变。 他们学会了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放下了对物质的执着。 他们逐渐明白,幸福和内心的平静比财富更加重要。 这个旅程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冒险,更是一场内心的探索和成长之旅。 生活的意义这段独特的旅程让夫妇重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 他们认识到,财富和物质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内心的满足和平静同样重要。 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命的目标,尽管他们的生活可能看起来不同寻常,但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总结这个故事无疑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代寓言,但同时也充满了争议和情感冲突。 在社会普遍追求物质成功和稳定生活的当下,这对年轻夫妇的裸辞和灵修之旅被一些人视为勇敢的追求内心平静和生命意义的冒险,也为他们赢得了一些赞誉。 他们敢于抛弃传统的职业道路,选择了一种更加非传统的生活方式,这种勇气和决心值得尊重。 然而,这个故事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一些人认为这对夫妇的选择过于理想主义和不切实际,他们将自己推向了财务危机的边缘。 债务的堆积和生活的不确定性使他们陷入了困境,这被一些人看作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他们质疑,是否值得以这种代价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生命的意义。 这个故事触发了对生活方式和幸福观的深刻思考。 它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幸福? 财富和物质成功是否是唯一的生活目标? 我们是否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即使这意味着放弃传统的生活模式? 这些问题涉及到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选择,因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这个故事在当代社会的背景下,挑战了人们对成功和幸福的传统定义,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体选择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它提醒我们,人生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寻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生活。 不管怎样,这个故事都会激发情感和争议,引导人们重新思考他们自己的生活选择和价值观。 延伸阅读:灵修课程究竟做什么? 以下为亲历者口述:————灵修班并不新鲜。 王小波的《谦卑学习班》就有类似的故事而且收费2000美元。 这个学习班实行封闭式管理,设在一个破烂肮脏的地方。 学员是一些过气名人,在这个学习班住得很差、吃得很差。 他们一开始很不满,工作人员说:别忘了你是来学什么的。 有些人认为说得对,住得差有助于纠正道德缺陷。 他们坚持了下来,等了很久终于上课了。 主讲者只说了一句话:You are an asshole! (你是个XX)而听众的反应各异,有人大受启发,有人愤愤不平。 荒诞的故事中有现实的影子。 2017年,一个亲戚给我报了一个培训班。 亲戚说,这个培训班对我的成长有好处,她自己就上过,感觉不错,于是给我报了。 这个课程开给13-17岁的青少年,学费是一人8000元。 接受培训的学员将去一个地方封闭个5天4晚,切断任何与外界的联系。 课程的名字由于过于夸张而让人尴尬,此处我就不说了。 日程安排充实,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有课。 第一天,所有人在广州市区某地集合,然后家长就要离开。 学生们被大巴带到了一个偏僻地方,就像珠三角常见的郊区村子。 这几天的时间我们都会在一栋外观像居民楼的房子里度过。 一个宿舍可以住很多人。 一楼有一个教室,楼上有餐厅和寝室。 教室空间很大,有一个白板,还有一些椅子,椅子会根据课程内容摆出不同的式样。 第一天,培训班要求我们每人自我介绍,以及为什么会来这。 上课的“教练”会讲课程规则。 “教练”就是讲课的人,在培训班里我们这么称呼他。 他是一个高大的中年美国人,带着一个中国翻译。 最后一天,也就是第五天上午,他讲了目标,下午我们就可以被家长接走。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家人来接我的时候,我流了眼泪,在场的学生几乎都流泪了。 我不知道他们为何流泪,但我自己确实是想流泪。 我觉得,比起这里的可怕的环境,家人的温情十分可贵。 这正是那5天课程的“收获”之一——除了亲人,我自己在培训班上其他人眼中似乎无关紧要。 我们也许可以一起游戏、交流,但是,某种情况下我就可能被抛弃。 这个观点很负面,但确实是培训班中所体现的。 我记得当时有这样一个情景模拟。 灯光很暗,每个人坐在地上,闭眼。 教练描述着,让大家想象自己在一艘游轮上,突然发生了事故,游轮就要沉没了。 不过,有一个救生艇,它只能容纳五六个人,大家投票选择让谁上这个救生艇。 如果谁想活下来,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说出让你活下来的理由。 大家说了之后,所有的人被要求靠着墙壁站一圈,每个人被发了类似用于投票的东西。 从某个地方开始,那个人朝一个方向走,他走到每个人面前时,都要求先喊出他的名字(每个人的名字印在自己的胸牌上),然后叫道“我要你死”或者是“我要你活”。 然后这样轮流下去,每个人都会投票。 不过,大部分情况都是“我要你死”。 毕竟每个人只有几次投“活”票的机会。 而被投“活”票的人,也会大喊一句“XX(自己的名字),我活”。 在那个场景中,我以为这道“题”是“考”整个课程一直在强调的东西,叫做“贡献”。 这个“贡献”在整个课程中的意思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贡献”略有差异。 在课程中,“贡献”是要不断参与,说出观点、回答问题、组织等。 我猜,如果“贡献”很多,就会让你“活”。 不过,我感觉学生们在投票的时候,主要还是看关系——和谁的关系近还是远;然后是投票给教练表扬过的有“贡献”的人。 尽管我内心保有理性,也知道这种游戏的荒诞之处,也尽量保持内心不被这些负面的内容撼动。 但是,在那个场景下,听到不少“我要你死”,我还是很难过。 不少学生都流泪了。 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对这个游戏相当反感。 毕竟说让别人“死”,即便不是真的有行动,这句话本身也会伤害人。 听到很多人说要自己“死”,也是很难受的。 这个课程倒也有一个地方让我有正面的印象。 那个环节是把所有的人(一共大概五六十个人)分为两组。 然后每组会投票选择出什么“牌”,一共两种选择,选择的具体名字已经忘了。 可以视为“黑”“红”这两种选择。 如果自己出“黑”,当对方也出“黑”时,双方加分;自己出“黑”,当对方出“红”时,自己扣分,对方加分。 当双方都出红时,双方都扣分。 算下来,出“红”看起来是最保险、也是不会输的做法。 (后来,我知道这就是博弈论里面的“囚徒困境”。)在游戏开始之前,教练表示,你们唯一的目标就是赢,然后就离开了场地。 所以,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出“红”。 当然,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 所以基本选择“红”。 而对方组却偶尔出了“黑”。 从分数来看,我们组赢了。 当教练回来的时候,有人积极地跟他说,我们组赢了。 然后他就被教练狠狠的“怼”了,教练大概就问他,什么赢了? 为什么赢了? 为什么跟他讲? 赢了又怎么样? 等等。 我不懂为什么,有点害怕。 后来,教练大概讲了“黑”“红”分别指合作与不合作,他强调要选择合作。 关于选择合作这一点,我印象较为深刻。 “怼”在该课程中叫做“challenge”,那个教练经常“challenge”学生。 比如,一个人用英语跟他说话,被怼说英语这件事,两人像是吵了起来等等。 所以,我在课上很大程度上是小心翼翼,担心一不小心说了什么,就会被教练“challenge”。 有时,教练会用西方的骂人方式骂人,使用像“蠢驴”这样的词。 我记得,课上好像还说要突破一般性思维,“走出舒适圈”。 关于突破一般思维,当时展示了一道类似数学题,大概需要是把几个点连成一线,让大家做这道题。 实际上,这道题目我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过,不过现场也没回忆起来。 总共大概两三个人做出来。 那两个人说也是之前在其他地方见过才做出来。 有一个环节是把五个人分成一组,一共有很多组。 每个组的这几个人都站起来围成一圈,四个人会讲另外一个人的缺点。 对,就很像这次“里程LEGACY飞跃力工作坊”中的内容。 实际上,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谁真的了解谁? 几乎是陌生人。 那个场景又要求必须说别人的缺点,要说好几分钟。 除了这种组内轮流说缺点,组员还会在不同的组之间有流动,被别人说缺点。 所以,说出的这些“缺点”,是表面又空洞的、标签似的东西。 它没法真正反映一个人,但是能够让人产生不好的情绪——你设想一下,自己被一群不认识的人贴标签似地评判吧。 还要求每个人讲出自己最痛苦的回忆——而且培训班要求你必须讲出来。 当时,组内成员说了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事情,我想了半天,开始说学校的学习中某些痛苦之处,但是被认为者不够痛苦,大概因为我说话的时候神情较为冷漠,就被认为没有揭露真正内心痛苦的事情……后来,我突然想起来了我当时最痛苦的事情,确实,眼泪自然留下来了。 具体什么我就不说了。 总之,因为我的神色,我被教练肯定了——肯定我的坦诚。 此外,还有环节似乎要求我们说最讨厌自己父母的什么地方。 还有回忆自己的母亲,想想自己惹她不开心的事情等等。 还有要求每个人大声喊“妈”,叫做把对她的不满吼出来。 课程中有一个“Party”环节,要求放开自我的表演。 当时也分了不同的组,男生有扮相为在脸上涂着颜料的摇滚乐队,还有跳芭蕾舞、脱衣舞;女生有唱歌的,也有穿着性感的衣服跳舞的。 表演的重点在于打动观众。 所有人表演之后,所有人轮流把人举起来(分为几组),放下去。 还有,每个人要求在纸上写下一句话:“我是一个XXX(形容词)的年轻男人/女人”,签自己的名字,然后大声念这句话。 要念地十分顺口、毫不犹豫。 最后一天,教练讲了一张冰川图,大概关于目标设定,让每个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结束的时候,家人来接人的时候,我感觉那些青少年,包括我自己似乎都变活跃了。 经过几天的“洗礼”,变得大胆表现自己了。 不过,那仅仅是在那个场景、环境中(之后自己又恢复正常了)。 因为那几天的时间都要求你必须表现——我认为可以叫做Show。 不表现的话,就会从教练和同学那边获得负面反馈——因为课程中经常会有一些投票、排序,就像那个游轮投票一样。 课程有没有什么作用? 有的人喜欢或感觉受益了,有的人无感,有的人不喜欢。 我那位亲戚至今仍表示她在这个培训班受益了,但我觉得无益,或者整体来看是一场负面的体验。 是的,是一种“体验”。 这种课尤其对性格内向的人不友好。 如果要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那就是让我清楚这种课的内容和套路了,不会再相信所有类似课程的宣传。 虽然,这里面能让人接触到一点(对当时的我来说)新奇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在别的地方也能接触到,——所以,这个课程性价比低(而且课程开始之后就不能退,说退课不能退钱)。 这个课程中很特别的一点是,学生们处在一个被别人掌控的陌生环境中,“洗脑”可能比较容易,人也容易变得有点狂热。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善于表达和表演的人不需要去那里找自信,内向的、不善于沟通的人也没必要去那种环境“锻炼”,真的想要改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着手就可行。 发布时间:2024-11-02 10:08:20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3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