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摘精选《你怎么知道自己才华横溢》 内容: 群众的眼睛往往是雪亮的:你到底有几分才? 常常碰到一些愤世嫉俗的文学青年,骂那些编辑都是有眼无珠,都是势利眼,只会用那些名家的狗屁稿子,说自己的作品无论多么才华横溢都会被他们轻看。 你怎么知道自己才华横溢? 我好奇。 比如某某、某某、某某某,写的都不如我,却还名声那么大。 徒有虚名。 他们的哪篇哪段哪句你和他们比过? 你是从什么立场来比的? 除了你自己,还有谁认为你比他们强? 他们沉默。 毫无疑问,这些牢骚满腹的有才者,在我眼里,也很值得怀疑。 而读过他们的作品之后,就让这些怀疑变成了确认:如果我是编辑,我也会对他们有眼无珠。 当然,我相信他们中有的人确实有才。 因为有才,所以他们自信。 问题是:所谓才华,尤其是横溢的才华,不是你自己来认为的,也不是一两个亲信来认为的,而是要那些有才华的大部分人来公认的。 当你认为自己才华横溢的时候,群众的眼睛往往是雪亮的:你到底有几分才? 一分? 两分? 三分? 如果不是才高八斗,那我不认。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如果才华不是出众的才华,那为什么要人家费心费力扒来扒去地去找? 可是,你看看那些名家的稿子,实在是烂! 是,这个我也承认。 可是名家为什么成为名家? 让他成名的那个因素,肯定横溢了他的才华。 那是他的巅峰。 他有他的巅峰。 他才华的巅峰让他成为那时那刻那行那业的珠穆朗玛。 或许他从此只能走下坡路,但是,他有过绝顶。 这就是他的资历,他的老本。 以后即使他再低谷,他也有了傲人的历史。 如果你一定要让名家的才华在以后的岁月中,由一个珠穆朗玛的尖峰铺展成广袤的青藏高原,那你不是太天真,就是太苛责了。 等你成为名家之后,你更会明白这一点。 我就是没有话语权。 我要是有了话语权,放个屁都是香的! 是的,你没有话语权。 可你为何没有话语权? 没有人会平白无故地给你话语权。 话语权是靠自己来争取的。 靠什么争取话语权? 才华,还是才华。 不是一分两分三分的才华,而是如你所言横溢的才华。 真正横溢的才华。 一个朋友参加一个奖项的评比,奖项只取前三,他第四。 都说第三不如他,把他挤掉了,他笑道:第一第二还是好的。 是不是? 因此还是我不够好。 如果我够好的话,我有第一第二那样好的话,就不会被挤掉了。 社会永远没有绝对的公正。 可以说,不公正就是它的常 态。 但是,还是有公正的。 只要你足够好。 好的东西不会被埋没,只要你足够好,就行了。 可在这个功利的时代,伯乐们都没有兴趣去寻找新马。 他们还是喜欢名家啊。 伯乐们没有兴趣是他们的事,你的事就是让自己达到足够好。 而且,我确信,对新马没有兴趣的伯乐是很少的。 伯乐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发现新马。 因此,唱片公司最热衷的就是发现飘飘新乐,出版社最热衷的就是发现妙笔新花。 画商最热衷的就是丹青新墨。 正是因为这是个功利时代,新的比老的成本低,利润大,也才更让伯乐们有成就感,因此他们整天想的就是削尖脑袋找新的,再新的,更新的,最新的。 如果你既新且又足够好,怎么会没有机会? 一定,一定会有。 再功利的时代,都不会埋没好东西。 甚至可以说,越是功利的时代,越不会埋没好东西。 因为好东西,总是出类拔萃的,总是少之又少的。 而它之所以少之又少,是因为它不功利。 功利时代,最可贵的东西就是不功利,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不功利。 奇怪吗? 没有比这个逻辑更理所当然的了。 因此,不要为自己才华的前途忧虑太多。 只要你有才华。 只要你有足够的才华。 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才华不够,那不要紧,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沮丧。 耐心地把心劲儿积攒在自己所爱的事情上,让它多些,再多些,直至横溢。 水缸满了,水从水缸里流出来,埋住了一个又一个人的脚,他们都会知道。 但是,如果你硬要人家一个水缸一个水缸地把头探到缸里去比较那个水缸的水比较多,对不起,他们确实没有那个闲工夫,除非他恰好去那个水缸舀水喝,除非你的水特别合他的口味,否则他即使喝了也不一定认。 比之于自己的努力,你难道更相信这种偶然的幸运? 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才华横溢,也曾喋喋不休地抱怨,后来才明白:自己仅仅是有些才华。 即使是常常被人家视为名家的现在,也仅仅是有些才华。 如此而已。 人对自己的高估是多么可怕:既耽误自己的上进,也妨碍了自己的明智。 不要担心,只要你足够好。 如果你没有足够好,那你就努力让自己足够好,这就行了。 如果,如果你是真正的怀才不遇呢? 不会的。 如果你一直不遇,那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你怀的才还不够多,二是你怀的,根本就不是才。 发布时间:2024-10-13 08:30:08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3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