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历史故事《古人有多爱美男子》 内容: 爱美之心不分男女一提起美女,我们经常会用如花似玉、楚楚动人、风华绝代来形容,可是,以上几个成语,一开始其实是用来形容男人的。 如花似玉出自《诗经魏风》: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这是一个女子称赞自己的情人。 而楚楚动人,元好问曾在《杂言》里写诸郎楚楚皆玉立。 风华绝代出自《南史》,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是来形容谢混的容貌与才华的。 认为美是女性的专利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男性也可以美,事实上,古人对美男子的追捧,远比我们想象中夸张。 楚王好细腰可谓是人尽皆知的典故。 很多人以为楚王喜欢纤细的腰肢,不分男女,其实,《墨子》在原文写的是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楚王喜欢的是腰细的士大夫,是做好身材管理的男性。 因为楚王的偏好,那些腰肢纤细的官员得到了更多升迁机会,一时官员们争先节食。 普遍来说,相比于女性,男性的体脂率更低。 当一个身材修长的年轻男性穿着锦衣华服,只要容貌仪态过得去,都能被赞一句翩翩少年郎。 我寻思,楚王好细腰,根源上是对修长挺拔的男性身材美的欣赏,这可能是刻在人类DNA里的烙印。 就算放在今天,身高也是定义男性美的重要指标。 《吕氏春秋》里记载当时成年男性的标准身高是七尺,也就是一米六三,若有贵族与士大夫在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中对饮食不加以节制,很可能就会身材走样,视觉效果不佳。 楚王要求士大夫们进行身材管理,其实并不过分,放到今天,他也是一位鼓励员工多多健身的管理者。 可惜他的理念过于超前,楚国的士大夫们不懂科学减脂,采用干饿的方式来快速瘦身,可不就得宫中多饿死嘛。 喜欢美男子的皇帝可不止楚王,历来封建朝廷选拔人才,都是要看脸的,身体有残疾的、脸上有疤痕的、长得太丑的,都会失去做官的资格。 唐朝选官制度的标准为身言书判,直接把身材相貌排在第一位。 民间传说,钟馗因为长得太丑,考得第一名却惨遭落选,一气之下撞死在大殿之上,成了人人敬奉的捉鬼天师。 有了这悲惨案例,之后朝代的科举考生们都很注意仪容仪表。 为了好看,考生们挖空心思,有拔掉胡须修饰脸形的,有考前临时减肥的,有给脸上扑粉化妆的,还有穿厚底鞋增高的,堪称花样百出,那创意,比得上今天的美妆博主。 历史上的美男子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能感受到古人对美男子有多热情、多宽容了,甚至有人因容貌昳丽而改变命运。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因为长得好看做了国君。 春秋时期的宋文公就是一位美男子,他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他的父亲也没想过传位给他,他却凭着一张好看的脸,坐上了王位。 《左传》中记载: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夫人助之施。 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 鲍因为长得太美了,吸引了他爷爷宋襄公的夫人王姬的注意,王姬向鲍告白。 这两人实在是差了辈分,所以鲍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接下来的故事就更加让人震惊了。 王姬求爱被拒绝,她不但不生气,反而帮助鲍收买人心、发展事业,最后更是杀了鲍的哥哥宋昭公,把鲍送上了王位。 西汉时期,曾有人因为长得好看,被豁免了死刑。 司马迁在《史记张丞相列传》里写过一个小故事:苍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 故事讲的是张苍在还未发达的时候,有次违反了军令,被押到刑场上即将被斩首。 在古代,行刑的时候,囚犯都是脱掉衣服的,监斩官王陵看到张苍身材修长、皮肤白皙,于是起了爱才之心,就向刘邦说情赦免了他的死刑。 逃离死刑的张苍后来官至宰相,富贵终老,生生因一副好身材扭转了命运。 可见,长得好看,有时候是能救命的。 魏晋南北朝,有人因为长得好看,引领全国时尚风潮。 北周有一个美男子叫独孤信,有一次他出城打猎,回城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在古代,城市里晚上是不允许人们随意走动的,一旦宵禁,还在路上走的人就会被处罚。 独孤信为了赶在宵禁之前到家,骑马跑得太快,风把他头上的帽子吹歪了,他也没空整理。 结果第二天醒来,整个城市的男人都歪戴着帽子。 原来,昨晚有路人看到独孤信赶路的情形,觉得他歪戴帽子特别好看,于是效仿他,引得全城男人竞相模仿。 至此,侧帽风流就成了一个成语,专门用来形容美男子的风流潇洒。 李商隐写过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晏几道在诗中写侧帽风前花满路;而清朝大诗人纳兰容若更是把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取名为《侧帽集》,展示才华的同时也炫耀了一把自己的容貌。 还有人因为长得好看,全家再也不用买水果了。 在动荡不安的三国两晋时期,文人们的思想由儒转道,信奉无为而治,在审美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性放弃蓄须,追求飘逸出尘的淡雅风姿,全民开始追捧白皙瘦削的美少年。 历史上最有名的美男子,应该就是西晋的潘安,毕竟他的名字都成了后世美男子的代称貌若潘安。 还有一个形容他美貌的成语,叫作掷果盈车。 他因为长得太美,受到父老乡亲们的狂热追捧,以至于他每次出门,大家就像过节一样挤到大街上,把手里的水果扔到他的车上。 想来潘安家里是不缺水果的,什么时候他想吃水果了,只要出门晃悠一圈就有了。 可是和潘安同时代的美少年卫玠就没有他那样的运气了。 卫玠比潘安小39岁,因为容貌白皙秀美,被人称作璧人,说他像是白玉雕成的一般。 卫玠的舅舅王济也是一个大帅哥,可他说自己和外甥站在一起时自惭形秽。 在当时的社会,贵族和士大夫们不仅往脸上扑粉,还通过服食昂贵的五石散来美白,对美的追求达到畸形的程度。 卫玠本就体质不佳,加上崇尚白瘦幼的社会风气,导致他的身体很差,别说做体力活了,就算锦衣玉食地养着,也还是经常生病。 八王之乱时,卫玠为躲避战乱,带着妻子来到南京。 城里的人听说美男子卫玠要来,都争抢着想要看看他长啥样,结果上万人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卫玠被困在车上,长时间接受围观,回去就一病不起,死的时候年仅27岁。 这就是成语看杀卫玠的由来。 可见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是什么性别,病态美都是要不得的。 说了这么多美男子,我只想说,千万别小看古人,他们一点儿也不古板,他们也会臭美,也会赶潮流,也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追星。 而这些美男子的趣事,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美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被社会定义的。 在崇尚武力的朝代,美是壮硕丰腴、人高马大;在清谈论道的朝代,美是弱不胜衣、肤白如玉。 美是流动的,美也是多元的,而真正的美,是身体上的健康自然、心灵上的松弛轻盈。 发布时间:2024-10-05 08:36:49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