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藏在书签后面的感动(小小说) 内容: 刘思铭的母亲余欢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家庭。 外公从小在偏僻落后的农村长大。 由于人气羸弱,家人常受他人欺负,外公忍气吞声,发誓要让家庭翻身。 全家人挨饿受冻,勤耕细作,省吃俭用,供他读书,苦读私塾后,考入公立中学,大学毕业后,又独闯南洋。 回国开办纺织工厂,成为大企业家。 妈妈余欢在外公的严苛调教和管束下成才,国外留学,回国与大学同学刘鹤鹏结为伉俪,一起受聘于国内名牌大学教授。 余欢继承了思铭外祖父争强好胜的性格,在培养儿子的态度上要求很高,近乎苛刻。 她认为:有些家族打破不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她决心让自己富过三代甚至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其中最核心的经验是不能对儿女娇生惯养,她记住了专家的提议:第一,重视对子女做人的教育;第二,重视对子女勤劳节俭的教育;第三,重视对子女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第四,注重子女能力培养。 思铭母亲牢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稍微能识字了,妈妈就让他每天抄成语、抄古诗,还要求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 稍微大一点,又让她读古文、抄古文。 除了文学素养,还布置身体锻炼。 有时天没亮,妈妈就把还在梦乡的他从床上提了起来,让他到家门口的操场上跑2000米。 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刷碗、擦地,衣服自己洗。 上了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母亲都让他勤工俭学。 有时甚至要他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 母亲制订了几不许家规:不允许看电视、不允许随便喝可乐、不能随便打开冰箱门、不能吹空调。 于此同时,虎妈坚持用军事化管理限制孩子自由,严格按计划时间作息。 提出学习必须是班上的尖子,每一次考试必须是满分。 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就要挨戒尺惩罚。 对孩子进行苛刻的社交控制、坚决杜绝与同学外出活动思铭9岁时,父亲因车祸不幸身亡,母亲因沉浸在苦痛中很长时间不得释怀,性格变得更加古怪,对思铭的管束更加严厉。 就是在这又恨又怕的心态中,小思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好在他还争气,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27岁就出版了第一本书。 在书中他把这一腔愤懑写进书中,其中一章就叫作:《我最恨的人》我的妈妈。 这当然不能让妈妈看到,于是他便把出书的事瞒了下来。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头几年思铭对母亲的感情十分冷淡,对过去的一切怀恨在心。 后来成了大作家。 随着经历阅历的丰富和加强,激愤之情归于平息,他慢慢理解了妈妈的一番苦心。 甚至感恩母亲的育人之道,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就和辉煌。 然而就在这时,妈妈却不幸查出得了癌症。 一天,思铭赶去探望妈妈,发现她正捧着一本书,不错,那正是自己写的第一本书! 思铭马上想到那篇充满怨恨的文字,当时妈妈并无异样,反而略显愧疚地说:没想到你27岁就出书了,可我一点都不知情。 思铭愣了一下,解释说:妈妈,我觉得这本书没写好,所以没跟你说。 他顺手接过那本书,发现书中有个书签,夹在开头几页,他记得那段恨妈妈的文字,是在书的后半部分,幸亏妈妈还没读到。 思铭劝妈妈静心养神,然后把书放进抽屉,暗暗祈祷她千万不要读下去。 没过多久,妈妈去世了,思铭帮她整理遗物时,突然想起那本书,连忙从抽屉里找出来,只见书签还是夹在书的前半部分。 看来妈妈并没有读完这本书,他不由得松了口气。 这时候,妈妈的护士走过来,对思铭说:刘先生,您母亲真的很爱您。 她在病中说想看您写的书,托我帮她买一本。 我就买了这本书。 她指了指思铭手上的书:不过,很奇怪,她明明早就看完这本书了,昨天却让我帮她重新夹书签,还特地叮嘱,一定要夹到第175页之前。 思铭有些疑惑,175页有什么特殊的吗? 他赶紧翻到那一页,只见上面赫然写着:《我最恨的人》,就是我的妈妈,眼泪哗地夺眶而出可怜天下父母心! 一枚小小的书签,寄托着母亲无私的爱。 为了不让儿子太过内疚,她把遗憾带上了天堂。 2020年7月4日于上海 发布时间:2024-06-14 09:19:35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