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李宗盛《山丘》背后的故事(年少不懂李宗盛,懂时已越过山丘) 内容: 想说却还没说的 还很多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让人轻轻地唱着 淡淡地记着就算终于忘了 也值了《山丘》 李宗盛 词 曲每一首让你单曲回放的歌,都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的背后又有怎样的一个故事。 《山丘》是李宗盛亲自创作的一首歌,其实这首歌的旋律李宗盛早在2003年就写好了,但词是到2013年才真正完成的。 李宗盛表示,2003年他初抵上海,当时是个悲伤的夏天,一个旋律进入脑海,他花了10年不停想,他想用音乐沟通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所以就创作了《山丘》这首歌。 最近霸在我歌单中纹丝不动的是《越过山丘》,杨宗纬的嗓音依旧有点沙哑但以往不同的是没有撕喊只像平实的叙述。 相比于李宗盛的《山丘》似乎又更柔软一些。 越过山丘 遇见十九岁的我戴着一双白手套喝着我的喜酒他问我幸福与否是否永别了忧愁为何婚礼上那么多人没有一个当年的朋友《越过山丘》  高晓松 词 曲这一首歌是高晓松致敬李宗盛的一首歌,虽有部分李宗盛词,却完全是一首新歌。 他用一首歌,概括了自己的一生,有青春追忆,也有未来的探寻。 以时间为节点,现在的我回忆十九岁的我,二十岁的我,遥想六十岁的我,短短几句,一个个画面展现,一个个故事涌出。 “就让我随你去,让我随你去”短短的两句副歌,刚刚好冲淡了忧伤之感,变得随性起来,同时这两句的旋律用得就是原本李宗盛《我是真的爱你》中的旋律,两首歌同时交织的感觉很奇妙,让听者也能沉醉在回忆中,与歌曲回忆过往形成共鸣。 整首歌其实有两条线,一条是时间,一条是问答。 时间的节点很明显,而问答呢,设计得比较巧妙,问也不是直接问,答也是间接的答,用感慨去问,用感慨去答。 这样一样我们看见高晓松在词中用李宗盛的词作答,听者似乎也在自己心内作答。 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温柔。 《山丘》李宗盛重复递进,语言简短有力,也是歌曲的高潮部分。 到了《越过山丘》,直接把这前半句作为曲目名称了,在歌词中以类似引子的形式出现。 越过山丘,遇见十九岁的我。 越过山丘,遇见六十岁的我。 这样一来《越过山丘》即串联了《山丘》中的高潮部分,又串联整首歌的时间线。 它不是口号,是情感的递增;它不是高潮,是述说的呢喃;它也不是呢喃,单单只是情感的开口。 年少不懂李宗盛,懂时已《越过山丘》。 发布时间:2024-09-06 10:03:42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2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