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礼记》原文和译文(礼记翻译和解读) 内容: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原文】《曲礼》曰:毋不敬,俨(yǎn)①若思,安定②辞,安民哉。 志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安③而能迁。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注释】①俨(yǎn):通“严”,庄重。 ②安定:指和气,美满。 ③安安:满足于平安的境遇。 ④很:通“狠”,争论,争执的意思。 【翻译】《曲礼》说:待人必须恭敬严谨,神态庄重,若有所思,说话语气和气,表达谨慎,这样就可以让民众美满生活了。 不能让傲气滋长,不能让欲望放纵,志向不可以自满,不要追求极致的享乐。 亲近有德行的人,并要尊敬、敬畏和爱慕他。 了解所爱的人的短处,要看到自己所憎恨的人的长处。 在积聚财富的同时能向他人布施,既能安于习惯了的生活而又能适应环境改变之后的生活。 不要贪恋能随便获取的财物,不要逃避危难。 与人争执不要求赢,分配财物的时候不要贪多,有疑问的事情谨慎判断,正确时也不要骄傲自满。 【原文】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 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①尸:古代祭祀时用以代替神鬼受祭的人。 ②齐:通“斋”,指古人祭祀前的斋戒。 【翻译】如果坐着,一定要像代替神灵受祭的人那样,站着一定要像斋戒时那样,礼仪要符合时宜,出使他国要遵从他国的礼仪风俗。 礼可以确定亲疏、判断嫌疑、区别同异和辨明是非。 礼,要求人不要胡乱说话,不去随便讨好人,不说多余的话。 礼,不超越日常节度,不侵犯侮辱他人,更不能显得轻佻亲狎。 能修养自身,还能说话算数,叫做善行。 一个人行为有修养,言谈有理有据,这是礼的实质。 只听说学礼者要上门向他人求教,没听说授礼者跑上门去传授他人的。 【原文】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①,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②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③治军,莅④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zǔn)节⑤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yōu)⑥。 是故圣人作⑦,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注释】①辩讼:辩论,争论。 辨,通“辩”。 ②宦学:谓学习仕宦所需的各种知识。 ③班朝:谓整肃朝班。 ④莅:到职;居官。 ⑤撙(zǔn)节:抑制、节制。 ⑥麀(yōu):母鹿。 泛指母兽。 ⑦作:兴起。 【翻译】品德仁义,没有礼是不可能的;教导训诫人民端正风俗,缺乏礼就不能完备;论辩争执,缺乏礼貌就不能解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缺乏礼就不能确定;为学习仕宦所需的知识而服侍师长,缺乏礼就不能亲密融洽;整肃朝班治理军队,官员到位执行法令,缺乏礼就没有官威;临时的祭祀和定期的祭祀,供奉神灵,缺乏礼就不会显得虔诚和庄重。 因此君子以恭敬、节制、退让来彰显礼。 鹦鹉能说话,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是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缺乏礼貌,即使能说话,不也是禽兽的心态吗? 只因禽兽无礼,所以父子才共一雌兽。 因此圣人兴起,制定礼来教育人,使人们有礼,知道将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原文】太上①贵德,其次务施报②。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③。 【注释】①太上:指犹太古,上古。 ②施报:谓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 ③慑:指胆怯,困惑。 【翻译】上古时以德为贵,后世才讲究施惠和报答。 礼崇尚有往有来。 施惠于人而人不来报答,这不符合礼;别人施恩惠而我不去报答,这也不符合礼。 人们有了礼社会就会安定,缺乏礼社会就会危险,所以说:“礼是不能不学的。 ”所谓礼,就是要自我谦卑而尊重别人,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人,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品德,更何况富贵的人呢? 富贵而懂得喜好礼,就不会骄横淫逸,贫贱而懂得喜好礼,那么内心就不会害怕和困惑。 【原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②,服官政③;六十曰耆④,指使;七十曰老,而传⑤;八十九十曰耄(mào)⑥,七年曰悼。 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 【注释】①冠:冠礼,举行加冠的仪式,表示已成年。 ②艾:衰老,指发色苍白如老艾草。 ③官政:指国家的政事。 ④耆: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⑤传:谓传重,指把宗庙主的地位传给嫡长子。 ⑥耄(mào):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 【翻译】人一生中,十岁叫作幼,开始学习知识技能;二十岁叫作弱,这时要行冠礼;三十岁叫作壮,这时正当娶妻成家;四十岁叫作强,可以进入仕途做官;五十岁叫作艾,就有能力可以处理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叫作耆,可以指使别人了;七十岁叫作老,可以将主持宗庙祭祀的事传给嫡长子;八十岁、九十岁叫作耄,七岁叫作悼。 幼年和幼年龄段的人,即使有罪,也不施加刑罚。 百岁叫作期,由人赡养,颐养天年。 【原文】大夫七十而致事①。 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②,行役以妇人。 适四方,乘安车③。 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 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注释】①致事:犹致仕。 辞官。 ②几杖: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 ③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 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 【翻译】大夫到了七十岁就要辞官退休,如果不同意他辞官,就一定要赐给他坐几和手杖,出外办事要派人照顾,出使四方要乘坐安车,他可以自称为老夫,但在自己国家时还是称名。 他国使者来访,一定要将本国的制度向他们讲清楚。 只要是向年纪大的人请教,一定要拿着坐几和手杖跟随着他。 长者问话,不用谦让的态度回答,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①,昏定而晨省,在丑夷②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③不及车马。 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④也,执友⑤称其仁也,交友称其信也。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 此孝子之行也。 【注释】①清:凉,清凉。 ②丑夷:指同辈,同类的人。 ③三赐:指三命之赐。 ④弟:同“悌”,孝悌。 ⑤挚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翻译】作为子女的礼仪,冬天要让父母感到温暖,而夏天要使父母感到凉爽,傍晚要为父母铺好枕席,而早晨要向父母问安,不和同辈人发生争执。 做儿子的,要做到三命之赐而不接受车马,因此州、闾、乡、党的人都会称赞他孝顺,兄弟亲戚也会称赞他慈爱,一起做官的人都称赞他孝悌,志同道合的朋友会称赞他仁爱,和他有交往的人都称赞他讲诚信。 见到和父亲志同道合的朋友,别人不说上前就不会轻易上前,不说退下就不会退下,不发问就不敢随便回答。 这些都是孝子的行为。 【原文】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①言不称老。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②之。 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③,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食飨④不为概⑤,祭祀不为尸。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不登高,不临深。 不苟訾(zī)⑥,不苟笑。 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 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 【注释】①恒:平常。 ②肩随:指并行而稍退后。 ③主奥:坐于尊位。 奥,屋内西南角,平时为尊者所坐之处。 ④食飨:谓以酒食宴请宾客或祭祀宗庙。 ⑤概:刮平量器的木棒。 指限量。 ⑥訾(zī):毁谤,非议。 【翻译】做儿子的,外出一定要告诉父母,回家后一定要面告父母;出游一定要有规律,所学的一定是正业,平常说话不称自己年老。 比自己年长一倍的人,就像父亲一样服侍他;比自己年长十岁的人,就像兄长一样服侍他;比自己年长五岁的人,就可以与他并行而稍后一些。 五个人聚坐在一起,则一定要为年长者另外设立坐席。 做儿子的,起居不能占据室中西南角的位置,坐不能坐在席的正中,走路不能走在路的中间,站立不能站在门的中央。 宴请宾客时不能擅自做主决定限量,祭祀时不充当代替神灵受祭的人。 能在无声中听到自己应该听到的,能在无形中看到自己应该看到的。 不攀登高处,不靠近深渊,不随便非议,不随便嬉笑。 孝子不在暗中做事,不登临危险的地方,担心使父母受辱。 父母在世时,不能对朋友以死相许,不能私存钱财。 做儿子的,父母在世时,帽子和衣服不能镶白边。 孤子主持家事,帽子和衣服不能绣彩边。 【原文】幼子常视毋诳。 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 长者与之提携①,则两手奉长者之手。 负、剑,辟咡(èr)②诏之,则掩口而对。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向长者所视。 【注释】①提携:牵扶,携带。 ②辟咡(èr):谓交谈时侧着头,不使口气触及对方,以示尊敬。 【翻译】对小孩子要经常拿正确的思想来教育他,而不能用欺骗的方式教育他。 小孩子不穿皮裘和裙裳,站立时要端正,侧耳倾听不歪头。 长者牵着小孩子行走时,小孩子应该用双手捧着长者的手。 小孩子在长者身后,或在长者身旁,长者倾头与小孩子说话,而小孩子要用手掩住口来回答。 跟随先生走路,不能走到前面与别人说话。 在路上遇见老师,应快步前进,站直身体向老师拱手致敬。 老师与你说话就回答,不与你说话就快步退下。 跟随长者登上丘陵时,一定要面向长者所看的方向。 【原文】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 客至于寝门①,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 客固辞,主人肃客②而入。 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 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 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 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 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③聚足,连步以上。 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 堂上接武④,堂下布武⑤,室中不翔⑥。 并坐不横肱⑦。 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注释】①寝门: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 最内之门曰寝门,即路门。 后泛指内室之门。 ②肃客:迎进来客。 ③拾级:逐级登阶。 ④接武:步履相接。 谓小步前进。 ⑤布武:足迹分散不重叠。 谓疾走。 ⑥翔:指走路时张开双臂。 ⑦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翻译】凡是主人与来客一起进门,每经过一个门,主人都要让来客先进。 当来客走到寝门前时,主人要先入内铺设坐席,然后再出来迎客人。 来客一再推辞后,主人就引导来客进门。 主人进门向右走,来客进门向左走。 主人来到东阶前,来客来到西阶前。 来客的地位如果低于主人,就要到主人的阶前,主人一再推辞,然后来客再回到西阶前。 登阶之前主人与来客谦让一番,然后主人先登阶,来客跟随而登,登阶时是前脚登上而后脚随之并立,两脚连步相随向上。 登东阶就先迈右脚;登西阶就先迈左脚。 在帐幔和帘子的外边不要小步快走,在厅堂上不要小步快走,拿着美玉不小步快走。 在厅堂上行走要小步前进,堂下可以快速行走,在室内不可以张开手臂行走。 一起坐的时候不要横着胳膊。 把东西交给站着的人不用下跪,把东西交给坐着的人不能站着。 【原文】西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 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①。 主人跪正席,客人跪负席而辞。 客彻②重席③,主人固辞。 客践席,乃坐。 主人不问,客人不先举。 将即席,容毋怍④。 两手抠衣去齐⑤尺,衣毋拨,足毋蹶。 【注释】①函杖:亦作“函杖”。 原谓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 后用以指讲学的坐席。 ②撤:撤去,撤除。 ③重席:为了表示尊敬,主人给来客铺两重坐席。 ④怍(zuò):变脸色。 ⑤齐(zī):衣裳的下边。 【翻译】席子如果是面朝南或朝北,那么西方为尊;面朝东或朝西,那么南方为尊。 如果不是来饮酒而是吃饭的来客,就要为他铺设坐席,席与席间隔一丈远。 主人跪下将席子摆正,来客要跪下用手按着席子表示感谢。 来客要求撤去重席,主人则一再推辞。 来客上席之后,主人才坐下。 主人不发问,来客不先主动说话。 来客将就席时,脸色要端庄,要用两手提起衣裳,使衣裳的下边离地一尺,衣裳不能摆动,行走的脚步不要急促。 【原文】虚坐①尽后,实坐②尽前。 坐必安,执尔颜。 长者不及,毋儳(chán)言③。 正尔容,听必恭。 毋剿说④,毋雷同。 必则古昔⑤,称先王。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侍坐于所尊,敬无余席。 见同等不起。 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 烛不见跋。 尊客之前不叱狗。 让食不唾。 【注释】①虚坐:谓非进餐时的坐法。 相对于“食坐”而言。 ②食坐:指进餐时的座位。 ③儳(chán)言:谓别人说话未完便插话,打断别人的话题。 ④剿说: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 ⑤古昔:往昔;古时。 【翻译】不饮酒吃饭要尽量靠席后坐,饮酒吃饭就要尽量靠席前坐。 坐必须安稳,要保持你的容颜。 长者没有同你谈话,就不要插话。 要端正你的仪容,听讲必须恭敬。 不要抄袭别人的学说,也不要与别人雷同,必须效法古代的正道,称引先王的教诲。 在老师跟前陪坐,老师提问,要等老师把话说完了再回答。 向老师请教问题要站起身,一遍听不懂,请老师再讲一遍也要起立。 父亲召唤不要答应“诺”,老师召唤不要答应“诺”,要用“唯”回答同时起身行动。 在所尊敬的人跟前陪坐,要恭敬地坐在席端距离尊者最近的地方而不使自己的前面留有余席。 见同辈的人进来不用起立。 到天黑时,有人点了火烛送来要起立。 到吃饭时,有人把饭送来要起立。 有尊贵的来客到来要起立。 火烛不要等到烧到根部再换。 在尊贵的来客面前不要呵斥狗。 向来客让食的时候不要吐唾沫。 【原文】毋侧听,毋噭应①,毋淫视②,毋怠荒③。 游毋倨④,立毋跛⑤,坐毋箕⑥,寝毋伏。 敛发毋髢(dí)⑦,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qiān)⑧裳。 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 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 向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 【注释】①噭应:高声急应。 ②淫视:流转眼珠斜看。 ③怠荒:懒惰放荡。 ④倨:傲慢。 ⑤跛:单足踏地。 ⑥箕:臀部着地,两腿前伸。 ⑦髢(dí):假发。 ⑧褰(qiān):揭起。 【翻译】听别人说话时不要侧着耳朵,应答时不要大嗓门,不要转动眼珠斜看,不要懒惰放荡。 走路的姿态不能太傲慢,站立时身体不要偏斜,坐时不要伸开两条腿,睡觉不要趴着身子,头发不要披散下垂要束好,帽子不要摘下,劳作的时候身体不要裸露在外,天热时不要揭起衣服。 在长者身边陪坐,不要将鞋子穿上堂,也不能在台阶上解鞋带。 穿鞋时,要跪着取鞋,取完后到一旁穿上。 为长者穿鞋要面向长者,先双膝跪地将鞋取出,再弯下身子为长辈穿上。 【原文】离坐离立,毋往参焉。 离立者,不出中间。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yí)枷①;不同巾栉②。 不亲授。 嫂叔不通问,诸母③不漱裳。 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父子不同席。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 故日月以告君,齐戒④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 【注释】①椸(yí)枷:二者均指衣架。 枷,通“架”。 ②巾栉:毛巾和梳篦。 泛指盥洗用具。 ③祖母:庶母。 ④齐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 【翻译】看到两个人坐在一起,或者是两个人站在一起,就不要再往那挤了。 看到两个人站在一起,就不要从他们中间穿过。 男女不要混杂坐在一起,晾挂衣服不共用一个衣架,不共用毛巾和梳篦,不亲手给对方东西。 嫂子和小叔子见面不相互问候。 不可让庶母为自己洗衣服。 男人在外面的职事不要说给家中的妇女,家中妇女们的职事也不要拿来烦扰男人。 女子答应结婚,就要系缨,不是因为重大变故则不能进入她的屋门。 姑姑、姐妹、女儿出嫁后回到家里,兄弟不与她们同席而坐,也不能与她们共用一个餐具吃饭。 父亲与女儿也不能同席而坐。 男女之间不通过媒人,相互之间不得知道姓名;没有接受聘礼,双方不交往相亲。 因此将结婚的日期报告给君王,双方都要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以祭告神灵,准备酒食招待乡亲、同事、朋友,用来强调这之间的分别。 娶妻不娶同姓的女子,因此买妾如果不知道姓氏就要用占卜来决定吉凶。 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有见识,就不要和他交朋友。 【原文】贺取妻者,曰:“某子使某,闻子有客,使某羞。 ”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①为礼。 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②,不以山川。 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字。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女子许嫁,笄而字。 【注释】①筋力:指体力。 ②隐疾:指位于体表而不暴露于衣外的某些疾患。 【翻译】祝贺娶妻的人说:“某人派我前来,听说您有来客,派我将礼物进献给您。 ”贫穷的人不必以财物作为礼物,年老的人不以体力为礼。 给儿子取名不用国家的名称,不用日月的名称,不用身体隐蔽处的疾病的名称,不用山川的名称。 男女分别按长幼排行。 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要为他举行冠礼,并为他取字,但在父亲面前凡兄弟都互相称名,在君王面前凡臣僚也都互相称名。 女子答应结婚后,要为她举行婚礼,并为她取字。 【原文】毋抟饭①,毋放饭,毋流歠(chuò)②,毋咤食③,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④,毋扬饭⑤。 饭黍毋以箸。 毋嚃(tà)羹⑥,毋絮羹⑦,毋刺齿,毋歠醢(hǎi)⑧。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jù)⑨。 濡肉⑩齿决,干肉不齿决。 毋嘬炙。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注释】①抟饭:捏饭成团。 ②流歠(chuò):大口喝汤。 歠:喝,饮。 ③咤食:进食时口中作声。 ④固获:谓独占和争取食物。 ⑤扬饭:扬去饭的热气。 ⑥嚃(tà)羹:谓饮羹不加咀嚼而连菜吞下。 ⑦絮羹:加盐、梅于羹中以调味。 ⑧醢(hǎi):用肉、鱼等制成的酱。 ⑨窭(jù):贫穷,贫寒。 ⑩濡肉:煮烂的肉。 【翻译】不要将食物捏成团状去吃,不要将手中的饭放回食器。 不要大口喝汤。 吃饭时口中不要发出声音,不要啃嚼骨头,不要将拿起的鱼肉再放入食器中,不要将骨头扔给狗,不要独占和争取某一食物,不要为使饭快点凉而扬去饭的热气。 吃黄米饭不要用筷子,喝羹汤不要不加咀嚼而连菜吞下。 不要自己往羹汤中加调料。 不要在吃饭时剔牙。 不要像喝羹汤一样喝酱。 来客往羹汤中添加调料,主人就要以家人不善于烹饪来道歉。 来客有喝酱的,主人就要以家贫以致礼不周来道歉。 煮烂的肉要用牙咬开来吃,干肉不用牙咬,而要用手撕开吃。 吃烤肉不要大口吃。 吃完饭以后,来客要向席前跪下,收拾剩下的食物交给服侍的仆人。 主人站起来,对来客亲自收拾饭菜加以推辞,然后来客才坐回座位。 【原文】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①。 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 长者举未釂(jiào)②,少者不敢饮。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 御食③于君,君赐余,器之溉(gài)④者不写,其余皆写。 馂(jùn)⑤余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 【注释】①尊所:陈列酒的场所。 ②釂(jiào):饮尽杯中酒。 ③御食:谓君长进食时在一旁侍候。 ④溉(gài):洗涤。 ⑤馂(jùn):指吃剩下的食物。 【翻译】陪年纪大的人饮酒,年纪大的人递酒给晚辈,晚辈就要站起来,到陈放酒的地方去向长辈行拜礼而后接受酒。 年纪大的人对晚辈向自己行拜礼表示谦让,而后晚辈返回到席位上饮酒,长者只举杯而没有饮尽杯中的酒时,晚辈就不能喝。 年纪大的人赐给食物,晚辈或身份低下的人不敢推辞。 如果在君王面前接受君王所赐的果品,其中有核的则要把果核放进怀里。 服侍君王吃饭,君王将剩下的食物赐给你,如果食物是盛在可以洗涤的器具中,就不要倒在别的器具中;其余盛在不可洗涤的器具中的食物,都要倒在可以洗涤的器具中再吃。 吃剩下的食物不能用以祭祀,父亲吃剩下的饭不能用来祭奠儿子,丈夫吃剩的饭不能用来祭奠妻子。 【原文】御同①于长者,虽贰②不辞,偶坐③不辞。 羹之有菜者用梜(jiā)④。 其无菜者不用梜。 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 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 为大夫累⑤之,士疐(dì)⑥之,庶人龁(hé)⑦之。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⑧,琴瑟不御。 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shěn)⑨,怒不至詈⑩。 疾止复故。 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 【注释】①陪同:陪同长者参加别人宴请长者的宴饮。 ②贰:增添。 ③独坐:陪坐。 ④梜(jiā):筷子。 ⑤累:裸露,意谓不用巾覆盖。 ⑥疐(dì):古通“蒂”,瓜果的蒂。 ⑦龁(hé):咬。 ⑧不惰:戏笑轻慢之言。 ⑨矧(shěn):齿龈。 ⑩詈:骂,责骂。 【翻译】受邀陪侍年长者用餐,待遇与年长者相同,虽然主人进上双份食物也不推辞;作为陪客与主客并坐而食,也不推辞主人所进上的食物。 羹汤中有菜的,就用筷子吃;那些没有菜的羹汤,就不用筷子吃。 为天子削瓜,去皮后要切作四瓣,再从中间横切开来,以细葛布覆盖。 为君王削瓜,去皮后切成两瓣,再从中间横切开来,以粗葛布覆盖。 为大夫削瓜,削皮后切成两瓣而不覆巾;为士削瓜,削皮后只要横切一刀,去除瓜蒂。 熟人只要去除瓜蒂就啃着吃。 父母生病时,做儿子的戴帽子会顾不上梳头,走路顾不上注意姿势,说话顾不上讲究辞藻,琴瑟也不弹奏了,吃肉少到不能改变食物的滋味,饮酒少到不致改变脸上的颜色,笑不露出齿龈,怒不指责骂人。 等父母的病好了,才恢复原来的常态。 心中有忧患的人自己独席而坐。 为父母服丧的人只坐单席。 【原文】博闻强识而让①,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 ”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 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 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 尸必式,乘必以几。 【注释】①让:谦让。 【翻译】有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而又谦虚,厚道、品行良好又不懈怠,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君子不求人喜欢自己,也不求人忠于自己,以使交情得以保持下去。 《礼》书上说:“君子抱孙不抱子。 ”这是说孙子可以在祭祀时充当祖父的尸,儿子则不可以充当父亲的尸。 代表君主受祭的人,大夫、士见了,就要下车给他行礼。 君王知道了充当先君尸的人,就要亲自下车行礼。 尸必须在车上扶着扶手行礼,尸上车时必须用几垫脚。 【原文】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四郊多垒①,此卿大夫之辱也。 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临祭不惰。 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 凡祭于公②者,必自彻③其俎(zǔ)④。 【注释】①四郊多垒:四郊营垒很多。 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扰。 形容外敌入侵,国家多难。 ②祭于公:帮助君王祭祀。 ③彻:同“撤”,撤去。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翻译】对于父亲的仇人,不能与他共同生存于天地之间;对于兄弟的仇人,要随时携带兵器准备去杀死对方;对于朋友的仇人,不要和他生活在同一个国家。 国都的四周有很多壁垒,说明国家不是很太平,甚至是多难,这是当臣子的耻辱;土地广大,却荒废而得不到治理,这是士的耻辱。 参加祭祀时不可怠惰。 祭服坏了就烧掉,祭器坏了就埋掉,卜筮用的龟甲和蓍草坏了就埋掉,祭祀用的牲畜死了就埋掉。 凡是帮助君王祭祀的,祭后一定亲自撤去祭祀的礼器。 【原文】卒哭①乃讳。 礼:不讳嫌名②;二名不偏袒。 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 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 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 《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 妇讳不出门。 大功③、小功④不讳。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注释】①卒哭:古代葬礼,百日祭后,止无时之哭,变为朝夕一哭,名为卒哭。 ②嫌名: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 ③大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丧服,比“齐衰”稍细,比“小功”稍粗。 “功”同“工”,意思是做工很粗,故称“大功”。 这种丧服要穿九个月。 比如,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等服丧,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 ④小功: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丧服,比“大功”稍细,故称“小功”。 这种丧服要穿五个月。 比如,为本宗的曾祖父母、堂姑母、已出嫁的堂姊妹等服丧,为母系一支中的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 【翻译】早晚为死者痛哭的忌讳。 按照礼的规定:不避讳同音的名字。 两个字的名不必同时都避讳。 得以服侍过父母的,就要避讳祖父母的名字。 如果没有来得及服侍父母的,就不必避讳祖父母的名字。 在君王的住所不用避私人的忌讳,在大夫面前要避君王的名讳。 读《诗》《书》时可以不避讳;写文章时可以不避讳,在庙中祝告时可以不避讳。 君王夫人的家讳,即使当着君王的面,臣也可以不避讳,这是因为妇人的家讳不出家门的缘故;服大功、小功期间可以不避死者的忌讳。 进入他国的国境要先了解这个国家有什么禁忌。 进入他国的都城要先打听当地的风俗。 进入别人的家门要先问明这家的忌讳。 【原文】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已驾,仆展軨(líng)①效驾②,奋衣由右上取贰绥③,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 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 左右攘辟,车驱而驺。 至于大门,君抚仆之手,而顾命车右④就车。 门闾、沟渠必步。 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 若仆者降等则受,不然则否。 若仆者降等,则抚仆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 客车不入大门。 妇人不立乘。 犬马不上于堂。 【注释】①展軨(líng):察看车辆,表示对乘坐者的尊敬。 ②效驾:试车。 ③贰绥:副绳。 供登车人拉手用绳,有正副两条,仆执贰绥而登。 ④车右:随行卫士。 【翻译】君王的车将套马出行,驾车的人就要拿着马鞭站在马前。 马车套好后,驾车的人要察看车辆试车,然后抖落衣服上的灰尘,拉住副绳从车的右边登车,跪乘在车上,双手分别握住缰绳与马鞭,驱车试行五步之后再站起来。 君王出来走到车前时,驾车的人要把马缰绳合并于一手而用另一只手将绳交给君王。 左右群臣都退让避开,车前进时群臣都快步紧跟,一直到大门,君王按住驾车人的手,而回头命随行卫士上车。 凡经过门、沟渠时,随行卫士一定要下车步行。 凡驾车仆人之礼,一定要把绳递给乘车的人。 如果驾车人的身份比乘车人的身份低,乘车的人就接受他所交给的绳,否则就不要接受。 如果驾车人的身份比乘车人的身份低,乘车的人就按住他的手再接受,否则乘车的人要从驾车人的手下面取过绳。 来客的车不能驶入主人家的大门。 妇女不站着乘车。 狗和马不能牵到堂去的。 【原文】故君子式黄发①,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 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cuò)②拜。 祥车③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 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 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 国君不乘奇车。 车上不广欬(kài)④,不妄指。 立视五雟(guī)⑤,式视马尾,顾不过毂。 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 国君下齐牛,式宗庙。 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 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⑥,不敢授绥,左必式。 步路马,必中道。 以足蹙路马刍有诛,齿路马有诛。 【注释】①黄发:指年老;亦指老人。 ②蓌(cuò):半跪半蹲。 ③祥车:死者生前所乘之车,葬时用为魂车。 ④欬(kài):咳嗽。 ⑤雟(guī):规,车轮周长。 ⑥鞭策:马鞭子。 【翻译】所以君王乘车遇见老人要凭轼行礼,经过卿的朝位要下车,进入国都以后不能赶马快速奔跑,进入里巷一定凭轼致敬。 君主传召臣子,即便来传达诏令的人地位低下,大夫、士也必须要亲自相迎。 穿铠甲的人不便行跪拜之礼,因举止不便、动作失调反而会显得失礼。 送葬时的婚车要空着左边的位子。 臣乘君车不要将左边的位子空着,在车子左边就一定要俯身凭轼。 为妇人驾车时,仆人应把左手放在身前,右手放身后。 仆人为君王驾车,将右手放在前面,左手放在后面并微俯身以示恭敬。 君王不乘奇邪不正的车。 在车中不大声咳嗽,不指手画脚。 立乘在车上只能看到车轮转五周的距离,凭轼行礼时要看着马尾,回头看时目光不得超过车轮中心的圆木。 在都城中用竹扫帚搔摩马身以驱赶马,车经过时的尘土不能飞出车辙。 君王经过宗庙要下车,看到祭祀用的牺牲要凭轼行礼。 大夫、士经过君王门前要下车,看见君王的车马要凭轼行礼。 乘坐君王的车马,一定要穿朝服,马鞭放在车上,不能接受别人送给的拉手,在左边必须依附着车轼。 牵着君王的马行走,一定要走到路的中间。 用脚践踏了君王的马的草料要受罚,探问君王的马的年龄的人要受到责罚。 发布时间:2025-11-24 07:21:53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13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