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摘精选《汪曾祺的小说“伎俩”》 内容: 一个好作家,要有文学表达的精密度和分寸感。 这其实是非常难的,而汪曾祺正是在此精密上,做得不错的作家。 岁寒三友一般指松竹梅,汪曾祺《岁寒三友》则开宗明义,是指三个人: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 谓此三人品行高洁也。 王瘦吾是个开绒线店小铺子的,人也瘦,肩胛骨在长衫外都看得清楚,为人又忠厚老实,本分而生活清贫。 陶虎臣是做炮仗店的,他的名字合他的职业。 正如汪先生在文中所说陶虎臣长得很敦实,跟他的名字很相称。 靳彝甫是个画家,不是那种大画家,他画画,也只能糊个口。 他清高,有雅趣,生活虽半饥半饱,可有滋有味。 天井里有花草,用莲子种出荷花,水里养一二分长的小鱼。 汪曾祺没有一篇小说人物的名字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虑。 如小说《金冬心》里的盐商就叫程雪门,《鉴赏家》里的大画家就叫季匋民,卖果子的就叫叶三,《鸡毛》里那偷文嫂鸡吃的经济系同学叫金昌焕,《星期天》里的校长叫赵宗浚,而那个跳舞好的女的就叫王静仪这么多名字,真可以编一份《汪曾祺小说人物表》。 在这篇小说里,汪先生将熟悉的生活尽情地往里面装。 他实在是个喜欢写风俗的人,而且写得好,可完全融到小说中去,给小说增加许多生气。 其次是小说结构。 汪先生只是老老实实去写(仿佛极笨拙),一块一块的,清清楚楚。 说完一块,再去说另一块。 先介绍王家绒线店、陶家炮仗店和靳彝甫画店(包括靳彝甫祖传的三块田黄)。 再写三人都交了点好运。 王家开了草帽厂、陶家那年炮仗生意不错,靳彝甫斗蟋蟀挣了点小钱,又遇见了季匋民(要买他的田黄,靳说,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卖的,此处为后文埋下伏笔),推荐他办画展,建议他出去见见世面、开阔眼界。 小说一转折,只用了四个字:这三年啊! 王瘦吾的草帽厂的生意被人挤了,陶虎臣的炮仗店没了生意,家里断了炊,嫁(卖)了女儿,女儿得了病。 正在两家快活不下去时,靳彝甫回来了。 他咬牙卖掉了三块田黄,接济两家。 这样的交往,当然寄托了汪曾祺的人生理想,有种但使风俗淳的意味。 这样的小说写法,使得人物交集很少,正面写到王、陶、靳三人的接触只有三次(一次靳彝甫上门送匾,两次小聚)。 因为汪先生说得好,说得有意味,说得深情,读者不费劲就读下去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给小说中的人物牵着走,读完还意犹未尽,无时不感到他们在交流,无字处皆有字也。 这篇小说实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它不按常理出牌。 当年能够发表,可谓费了老大劲了。 先是汪先生托一个同事带给《十月》杂志(这位同事有个同学在《十月》工作,这位同事还特意骑车送了过去),过了一阵没有消息。 汪先生叫他给问问,那位同学说,这个小说写的主题是什么? 意思是不好发,便退了回来。 过一阵,汪先生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受戒》有了点影响。 《十月》的主编一次到京剧院来,又将稿子要了回去,发在了1981年第3期上。 真是解人不易呀! 同时也可设想一下,汪先生那时的寂寞和孤独。 发布时间:2025-11-06 08:33:14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12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