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历史故事《周亚夫之死:不懂政治的功臣,注定是个悲剧》 内容: 01公元前134年,西汉名将周亚夫的儿子悄悄置办了500副铠甲,以备其父去世之后陪葬之用。 为什么要悄悄地呢? 因为根据《汉律》规定:私藏铠甲,是谋反之罪,按律当诛。 即使触犯法律也要为父尽孝,他应该是个好儿子;可惜,却不是一个好老板。 也许是手头缺钱,也许是飞扬跋扈惯了周亚夫之子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 这可就有点不够意思了。 于是被人告发:私藏铠甲,意图不轨。 汉景帝知悉此事后,根本不给周亚夫父子解释的机会,全部下狱、从重问罪。 刚开始的时候,耿直的周亚夫还辩解到:我买这些铠甲,是为了死后陪葬之用,不是谋反。 因为当时虽然法律明确禁止私人买卖铠甲,但是许多将军都会像周亚夫一样,购买少许作为陪葬之用,朝廷也没有真的追究过。 所以在周亚夫心里,这根本就是狱吏没事找事。 但是,已经得到最高指示的廷尉根本不给周亚夫进一步辩解的机会,并且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即使你活着不造反 死了也要造反! 廷尉责问曰:君侯欲反何? 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乎? 吏曰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事已至此,周亚夫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愤恨不已,于是绝食五日,吐血而死。 02对于周亚夫的死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功高盖主,赏无可赏 ,死亡是他唯一的归路。 诚然,周亚夫的家族对于大汉王朝来说,确实已经居功至伟了。 他的父亲周勃既是开国功臣,又平定诸吕之乱,有拥立文帝继位之功;而周亚夫自己更是平定七国之乱的第一功臣 。 一个家族能够两次再造社稷,确实已经功高莫赏了;兔死狗烹,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可是,细读历史你会发现,周亚夫之死绝对不是简单的过河拆桥、兔死狗烹,他的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造成的。 周亚夫这个人啊! 最大的缺点就是:恃才傲物、不懂政治。 当年,汉文帝检阅细柳营时,周亚夫就以甲胄在身为由,不向文帝行君臣大礼。 虽然文帝没有说什么,但是当时就有御史大夫检举了这一不臣行为。 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更是不顾亲疏远近之别。 竟然以窦太后最为喜爱小儿子的梁武王为诱饵,牵制吴楚叛军。 虽然最终取得了七国之乱的胜利。 但是,他也因此上了窦太后的黑名单。 03如果上面几件事情,只是说明了周亚夫性格耿直、不通人情的话。 那么下面这几件事,就很能说明其死因了。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改立胶东王刘彻为储君。 这时候满朝文武,就两个人激烈反对。 一个是魏其侯窦婴,另一个就是我们的周亚夫同学。 窦婴反对废除刘荣是他的职分,因为窦婴彼时的官职是太子太傅,也就是说窦婴在替自己的学生鸣不平。 而周亚夫之所以反对,可能就是坚持自己一贯的作风,只问对错,不管政治。 因为以当时的情形来看,栗太子刘荣确实没有被废的理由,所以周亚夫反对。 初,上废栗太子,周亚夫固争之,不得;上由此疏之《资治通鉴》后来,窦太后向景帝提议,封皇后的长兄王信为侯。 周亚夫又站出来反对,说高祖有言,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兄长,但是没有功劳,不应该封侯。 景帝一脸黑线,无奈取消了此事。 帝默然而止《资治通鉴》不得不说,周亚夫真是厉害,凭借一己之力,得罪了全部的大汉后族。 不仅驳斥了窦太后的建议,更是堵住了王皇后一家子的荣华富贵。 不久之后,小鞋就来了周亚夫因为再次反对景帝,而丢掉了丞相的职位。 04可是周家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就算是周亚夫已经赋闲在家,汉景帝依然放心不下。 于是,在自己去世不久之前,景帝摆了一场鸿门宴,而被邀请的客人就是周亚夫。 帝居禁中,召周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 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 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 亚夫免冠谢上,上曰:起。 亚夫因趋出。 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资治通鉴》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故意不给他餐具。 这时候,如果是一般人,早就该意识到这是生死考验的危急关头了。 赶紧叩头谢罪都来不及,可是周亚夫却个性十足,直接拍拍屁股就走了。 汉景帝一脸黑线,终于说出了周亚夫必死的原因:此非少主之臣(我儿子压不住他)!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周亚夫在汉景帝那里的形象:一、周亚夫家族势力庞大,在军中实力非凡,能够拥立君主;二、周亚夫恃才傲物,不把皇族放在眼里。 早前就敢不向先帝(汉文帝)行礼,而后又以我弟弟梁武王做诱饵,更别说他对后族的轻视了;三、周亚夫有反骨,朕说什么他都反对,尤其是他还反对过刘彻继位! 现在,还用再说什么吗? 七国之乱刚刚平定时,汉景帝也许真的很看重周亚夫,不然的话,也不会让他做丞上相之位了。 可是,周亚夫不懂政治,处处喜欢标新立异,势必导致帝王不喜。 而当他反对汉武帝刘彻继位时,其实他的结局早已注定。 发布时间:2025-10-31 08:30:10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12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