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哲理故事《必察》 内容: 身边总有人成为众矢之的,提起他来人人厌恶。 另有一些,人人都说好,愿意和他在一起。 对于这种现象,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察,是个中性词。 观察一下的意思。 这句话可以如此理解:既然众人都厌恶他,就要分析分析他为何这么让人讨厌。 众人都说他好,那就分析为什么都说他好。 学习他的好,摒除他的恶。 孔子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察,其实有警惕的味道。 一个正常社会中的正常人,褒贬不一才是常态。 做得再好,总有人不满意;做得再差,也会有人从中挖掘出闪光点。 如果众口一词,说好说坏,其中多有猫儿腻。 都需问一问为什么,不可随大流。 比如,有人高瞻远瞩,伸张大义,采取的手段暂时损伤了别人的利益,众人不满,共恶之。 同样,哗众取宠,息事宁人,乡愿对人,谁也不得罪,却获得时人好评。 这种警惕是必要的。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真正深交的不会太多。 这就决定了很多时候对于很多人,无须深入了解。 乡愿之人只要保持定力,不犯众怒即可。 好与恶之得来,甚至不用处心积虑,只需内心里的态度一变,得到的反馈、评价便翻转。 众好之人,不一定为众人好,众恶之人,也不一定存了害人之心。 这些,围观者是见不到的。 发布时间:2025-10-08 08:35:59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1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