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有关舒适区 内容: 有时你需要多一点焦虑|研究:如何实现自己想要的改变? (1)KYKnowYourself后台收到这样一条留言:“KY小姐姐,我第一次给你们发消息,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到,我问你们一个问题。 去年我从大学毕业,我家境不错,毕业以后爸妈托人安排我在银行上班。 工作很稳定但是挺无聊,我并不喜欢这种一成不变的工作状态,仿佛自己都不再年轻了。 我挺想自己出去闯一闯,但是我看我的一些同学们,都很忙、很累,没有什么生活,周末还老加班。 其实,我也不是怕累。 我总觉得我不行,如果要完全靠自己,根本不可能过上现在自己拥有的物质生活啊。 但我又并不甘心就这样混下去……啊,好纠结啊……“后台类似的提问其实并不少见,我们今天想借此再一次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改变。 你需要改变么? 你为什么想改变? 如何才能改变呢?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帮大家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状态。 什么是“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zone)最早是地理上的概念,用来形容那些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地区。 随后,它慢慢衍生出了心理学的含义。 AlasdairWhite在2009年提出的定义是:人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Ta对这个范围内的人事都非常熟悉,从而有把握保持稳定的行为表现。 在舒适区里,“我们的不确定、匮乏和脆弱都降到最低,我们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爱、食物、才能、时间,能够获得足够的欣赏,我们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 ”(Brown,2010)一个人的舒适区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它会随着你对自己的突破不断拓宽。 它也会随着外部事件的影响而变小——通常是在我们生活的不稳定性增高,遇到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困难的时候。 比如,在911灾难后,大多数人都更容易感到脆弱和恐惧,因为他们的舒适区变小了(Tugend,2011)。 舒适区对于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的。 在有些人的想象中,“走出舒适区”一定是要去尝试一些常人看来是刺激、危险的事情,比如辞掉高薪工作改行,或者退学去创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一件事对于你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就是对你已有舒适区的挑战。 对于有的人来说,辞掉一份在老家的体制内工作,去大城市打拼是冒险;对于有的人来说,选择离开北上广、回到家乡做一份安稳的工作才是跨出舒适区。 什么是“最佳焦虑”? ——站在舒适区的边缘舒适区就是让一个人最熟悉、待着最舒服的那个地方,在其中,我们的焦虑水平会非常低。 但是,如果一直只站在舒适圈里,我们的领域可能就永远无法拓宽,就只能在可选范围很有限的已知区域里选择生活。 因此,如果你需要不断地进步,就要走出舒适区。 只不过,走出舒适区就意味着你将遭遇陌生和不确定的因素,你的焦虑水平会提高,产生应激反应。 什么是走出舒适区的正确方式呢? 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叫做站到“舒适区的边缘”,既不是完全退缩在舒适区里,也不是过于冒进。 在舒适区的边缘上,你会一直维持着“最佳焦虑水平”。 1908年,Yerkes和Dodson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发现焦虑水平和表现水平的关系呈一个倒U形曲线,因此也被称为“Yerkes-Dodson曲线”:他们发现,当大鼠的焦虑水平很低时,表现水平也很低;而当受到一定水平的刺激而不断增加焦虑时,大鼠的表现会越来越好;在某个特定的焦虑水平上,能够使大鼠做出最佳表现。 但如果焦虑超过这个最佳水平的话,将会因为压力过大,又逐渐降低表现。 随后的研究者,将能够激发最佳表现的焦虑水平称为“最佳焦虑”(optimalanxiety);它是一种“有建设性的、让我们充满创造力的不适(ConstructiveDiscomfort)”。 与“舒适区(焦虑较低的状态)相对应,将处在最佳焦虑的状态称作“最佳表现区”,而将焦虑过大的状态称作“危险区”。 无论是过于舒适(一直停在最佳表现区),还是过于冒险(一下子跳出舒适区太远),都不利于我们激发创造力,做出良好的表现(Tugend,2011)。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和应对方式都是不同的,最佳焦虑水平也是不同的。 不过,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焦虑水平,来不断拓展舒适区的外延。 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发布时间:2025-10-05 09:10:27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1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