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哲理故事《一念不起,方一尘不染》 内容: 人对自我的付出,总会怀有一份期待。 期待被看到,期待被肯定,期待感恩和报答。 一句话,希望得到对方的呼应。 就像喊出一嗓子,想听到大山的回声,就像为陌生人指路,希望能听到一句谢谢。 因为,人在心理预期上,还是喜欢投桃报李的。 尽管并不苛求对等的呼应,但至少不愿看到过河拆桥,或人走茶凉。 本质上,寻找呼应感就是在寻找尊重感。 人行走于这个世界,尊严彰显人格价值。 被他人尊重,就是对自我人格的妥帖认领。 一个人,可以不声不响地活在这个世间,但不能在别人眼里活到无足轻重。 也就是说,我可以选择沉默,但你不能选择无视。 沉默是我活着的态度,我不说话,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便说话。 那些呼应得很好的人,都是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 你予我一怀赤诚,我回你满腔深情。 这是两颗有情有义的灵魂的缱绻和缠绵,这是爱与善良的对等仰望。 人世间,最长久、最牢固的友谊,就是这么来的。 这种美还在于,不是谁从谁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在时光的长廊上,就这样静静地相守下去,便觉得得到了人生的全部。 得允许这个世界有忘恩负义的人。 允许,是一种风范,也是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不是忍气吞声,无可奈何,而是高屋建瓴,睥睨一切:我自堂堂正正做好人,看你能坏到哪里去。 你过河拆桥,我就见招拆招。 你不要脸,我且沉着脸。 你演戏,我便看戏。 总之是不怒不嗔,总之是能忍能让。 最终要的效果是,你千般幻变,我处变不惊。 忘恩负义的人,一般都势利。 人势利的时候,会奉行有用原则。 用得着的时候,春风满面;用不着的时候,冷若冰霜。 用得着的时候,迂回而美;用不着的时候,直接而粗暴。 前一刻,觉得被尊重;后一刻,才发现被利用。 为这样的人,生气就不值得了。 就让伤害止于认清对方的那一刻,或者,就在那一刻,把伤害也放下吧,从此各奔东西,再无瓜葛。 不必为负心的人而伤心,要学会在变脸的人那里洗心。 洗到最后,不是把人世的黑洗白了。 而是到最后,因一念不起,终一尘不染,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了无牵挂。 要么做一个圣人,要么做一个俗人。 否则,在一些场合装圣人,难免就会在另一些场合俗不可耐。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圣人都是无所待的。 这是一种极其高深的境界。 所谓无所待,就是无嗔无恨,无贪无痴,无欲无求,这显然是很不接地气的。 不像俗人,有着强烈的爱憎。 这样的爱和憎,都极其私人化。 它是一颗私心的真挚外露,是冰与火,是玫瑰与烈酒,见星垂平野阔,也见月涌大江流,坦荡,率真,不遮不掩,不虚不假。 真俗人,绝不会是伪君子。 一个俗人,也最具烟火味。 这种烟火味儿,是柴米油盐,是锅碗瓢盆,是方言俚语,是春种秋收,有怒气,也有喜气,见小心眼,也见大胸襟,亲切,动人,可感。 这样的俗人,如果还有一个善良的心底,差不多也就是圣人了。 无须太高、太冷、太遥远,唯愿有情有义、有哭有笑、自自然然做俗人。 发布时间:2025-10-03 08:30:09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1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