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艾青《我爱这土地》原文及赏析(完整版) 内容: 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赏析这首诗以“假如”开头,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作品简介《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主题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意象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 “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 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特点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 作者简介(1910年~1996年)现代诗人。 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 发布时间:2025-09-30 07:20:59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11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