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言文《信陵君杀晋鄙》原文及翻译(信陵君杀晋鄙编的故事) 内容: 唐雎说信陵君先秦:佚名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 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译文及注释译文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使赵国得以幸存。 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 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 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 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 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 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 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 信陵君说:无忌我敬遵你的教诲。 注释唐雎:唐雎(jū),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 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 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 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 说:游说之意。 信陵君杀晋鄙:指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之事。 破:打败,打垮。 存:存在,存活。 这里是使幸存。 憎:憎恨,讨厌,厌烦等不好的方面。 德:恩惠。 这里指别人对自己好的的方面。 卒然:卒通猝,突然。 谨:郑重。 受教:接受教诲。 创作背景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 此时,士便应运而生。 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 门客在那个时期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 评析本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 文章在表现这一主旨时,不是用直白方法,而是迂回切入。 唐雎先从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种情况说起,再具体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于我、我有德于人而应采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种态度,最后才落实到信陵君救赵一事上,说明这是有德于赵、不可不忘之事。 辩证说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语句反复,却不刻板,回环有味,令人深思。 这篇文章,篇幅至短,而文气则甚宽舒,在简单交代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郊迎的背景之后,重点写唐雎与信陵君的对话。 唐雎先对信陵君说: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这四句话,没头没脑,看似不着边际,不知所云,信陵君也的确不明白,难怪他会问:何谓也? 于是唐雎不慌不忙,就信陵君的疑问,为他解释这四句话: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这四句话可分两层,前二句为上层,后二句为下层,上层为宾,下层为主;在下层中,前句为宾,后句为主,宾主相衬,顿挫有致。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是唐雎这番话的主旨,于是由泛言可忘与不可忘,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规劝的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水到渠成,情理自现。 对唐雎之谏,信陵君欣然接受。 这段对话,前半为虚笔,后半才落实,虚笔作铺垫,实写见真意,虚实结合,宽缓从容,不急不懈,飘逸有致。 发布时间:2025-08-08 10:03:48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10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