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绩《醉乡记》原文、注释及翻译(完整版) 内容: 醉乡记【原文】唐·王绩《东皋子集》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 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 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 其臣羲和,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 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其糟丘,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 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21,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 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 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 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 中国以为酒仙云。 嗟呼,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乎? 何其淳寂也如是! 予得游焉,故为之记。 【译文】醉乡,不知道离中国有几千里远,那里土地辽阔,无边无际,也没有丘陵和险峻的高山大坡。 气侯四季如春,没有阴晴寒暑的变化。 风俗人情基本相同,没有城乡差别。 那里的人非常诚实淳朴,没有爱憎喜怒之分。 呼吸清风,溽饮甘露,不吃五谷杂粮。 他们睡觉的时候舒适自得,走路的时候慢慢悠悠,与鸟兽鱼鳖居住在一起,不知道使用车、船等机巧器物。 很久很久以前,黄帝曾经得到机会,游览过醉乡的国都,回来以后,渺渺茫茫,好像丧失了天下一般,认为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天下也是不厚道的。 往后,到了尧和舜时候,曾经准备了大量的美酒和粮食作为礼物,从姑射神人那儿借了一条道路,大概到了醉乡的边邻,因而他们都终身太平无事。 夏禹和商汤创立法制,礼节繁缛,音乐复杂,与醉乡隔离了几十代。 他们的大臣羲和,放弃了掌管天文历法的职责出逃,希望到达醉乡,结果迷失了道路,半途夭亡,天下于是便不得安宁。 到了他们的末代子孙,夏桀和商纣一怒之下顺着千仞高的台阶,登上酒渣堆积的糟丘,向南方遥望,到底也没有看见醉乡。 武王取得胜利以后,命令他的弟弟周公姬旦设立了酒人氏这一官职,掌管造酒,扩大疆域七千里,才仅仅与醉乡相通,所以四十多年无人犯法,各种刑罚搁置不用。 往后到周幽王、周厉王,再往后到秦朝和汉朝,中国陷入了国破家亡的混乱状态,于是便与醉乡隔绝了,但臣民中得道的人往往有偷着去的。 阮嗣宗、陶渊明等几十个人都游览过醉乡,终身没有回来,死后便埋葬在醉乡的土地上,中国便把他们当作了酒仙。 啊! 醉乡的风俗,难道是古代的华胥国吗? 为什么这样清静淳朴呢? 我曾经游览过醉乡,所以为她写了这篇记。 【注释】去:距离。 旷然无涯:广阔无边。 阪(bǎn)险:崎岖不平。 一揆(kuí):ー个尺度。 精:精粹。 于于:舒缓自得貌。 徐徐:从容不迫貌。 黄帝氏:即黄帝。 杳然:深远,见不到影。 结绳:用绳子打结以记事,是文字产生前的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 相传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 现今某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仍有用结绳法记事的。 尧舜:指唐尧和虞舜,古代传说中的贤良君主。 禹汤:指夏禹和商汤,夏代和商朝的开国贤君。 羲和:传说中掌天文历法的官吏,具体所指,说法不一。 文中所言之羲和,应取《尚书·胤征》所载:夏朝仲康时代的羲和因沉于酒,昏迷天象,未能预报日食,仲康命人征伐治罪。 甲子:甲居十干的首位,子居十二支的首位。 古人用干支依次相配以记日,后人主要用于记年。 此处以甲子代指掌管天文历法的取位。 夭:本指夭折、短命,此处应解作道路断绝。 桀纣:指夏桀和商纣,夏代和商朝的末代昏君。 升其糟丘,使酒糟堆成的小山越升越高,意谓酿酒极多。 糟丘,酒糟堆成的小山。 阶级千仞:宫殿的台阶有一千仞那么高。 阶级指台阶;仞,八尺为一仞。 武王:指周武王,西周的开国明君。 公旦:即周公旦。 酒人氏:《周札·冬官考工记》中有酒人氏之取,掌管限酒。 五齐:古代按酒的清浊,分为五等,称五齐。 刑措:指没有人犯法,刑法搁置不用。 措,搁置。 幽厉:幽,指周幽王;厉,指周厉王。 二王是西周的两个昏君:周幽王以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著于史;周厉王以不听召公劝谏、阻塞言路著于史。 阮嗣宗:阮籍,字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同被列人“竹林七贤。 他不愿做西晋司马氏的官,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有《阮嗣宗集》传世。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因不满东晋士族把持政权,辞官归隐过躬耕生活。 喜饮酒,长于诗文辞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是传世名篇。 有《陶渊明集》。 华胥氏之国:传说中的国名,用为梦境的代称。 淳寂:淳朴寂寥。 【赏析】封建文人在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改变现实时,往往借虚幻的境界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 东晋陶渊明构造过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王绩则虚构了“无爱憎喜怒”的醉乡。 王绩曾在隋朝为官,年轻时,也有立功封侯的壮怀;入唐后,对新王朝不满,不久就弃官归隐。 他仿效陶渊明、阮籍、刘伶诸人,纵情饮酒,蔑视礼法,以这种方式宣泄心中的块垒,企求精神的解脱。 他把醉乡看作理想境界,就含有以醉态与现实抗争的意思。 《新唐书·王绩传》言王绩“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 刘伶的《酒德颂》直接颂扬酒德,对陈说礼法的“贵介公子、缙绅处士”表示了极度的蔑视;王绩的《醉乡记》则宣扬醉乡功德,以嗜酒来麻醉自己,表露了逃避现实、明哲保身的消极态度。 文中对醉乡的状写受到《老子》《庄子》中有关内容及陶渊明《桃花源记》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有如同桃花源一样平旷开阔的自然环境,有如同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仙一般的居民,也有类似老子赞美的“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的生活习俗。 作者把这些特征汇聚于笔下,创造出一个无是非纷争、无矛盾差异的境界,人归返于自然之中,呈现出与自然同样质朴率真的风尚。 但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作《桃花源记》,其记述重点完全在理想国自身,以桃花源没有压迫欺榨、人人平等的社会特征及其与外界隔绝的状态,显示出与现实的区别,表明对现实的否定;而此文虽然也创造了一个与世不同的境界,但作者对其描写却比较简单粗略,更多的篇幅则用于叙述古代各朝君王与醉乡的关系之上,其中有以不同方式与醉乡交往的黄帝、尧、舜和周武王,也有与醉乡隔绝的禹、汤、桀、纣以及幽、厉、秦、汉各代。 这样,醉乡就不仅是理想的象征,也成为衡量评判现实社会的标准。 显而易见,作者肯定的是与醉乡有交往的君王,而否定与醉乡隔绝的君王。 他以这样的褒贬方式,进一步揭示了醉乡所象征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内涵,而同时,也流露出他思想上存在的矛盾。 他没有让历史上有贤君之称的禹、汤与醉乡发生联系,原因是“禹汤立法,礼繁乐杂”,这表明他把醉乡与封建礼法相对立,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礼法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他的褒贬又基本符合儒家的传统标准。 他肯定了周武王的政绩,赞美周武王统治的社会“四十年刑措不用”,说明他并非笼统地一概反对封建礼法,因为西周恰恰是孔子最推崇的朝代,复辟周礼是孔子孜孜以求的目标,历代封建统治者也把西周视作礼法制度最完美的典范。 他更渴求的不是取消封建礼法,而是祈求一个合其心意的贤君。 他的不满产生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当他以一种特殊形式表示与现实的对抗时,思想深处并没有真正背离儒道的基本原则。 他写到在与醉乡隔断的朝代,总有爱道者私至醉乡,而自己也得以游历醉乡。 显然,他是把阮籍、陶渊明引为同调,同时也暗示自己所处的正是不能与醉乡相通的朝代。 他以醉乡对抗封建礼法,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把能与醉乡相通者称为“爱道者”,以与丧乱的时代相对立,说明他终究还是把封建之道作为立身准则,并非真是醉乡之人。 这篇文章以醉名乡,所举的人和事都与酒有关联,如夏桀与糟丘,黄帝立酒人氏之职,阮籍、陶渊明的酣饮等。 这些都有史可查,巧用于文中,自然而富有趣味,足见构思的精妙。 在用字上,也很见作者的苦心,如写与醉乡的关系,禹汤用“隔”,桀纣用“不见”,幽厉等则用“绝”,用字的差异表明作者对他们的贬抑程度的不同,他对后两者的态度显然比对禹汤更为严厉。 唐·韩愈: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耶? 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 (《送王秀才序》) 发布时间:2025-08-04 10:00:00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1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