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历史故事《“百姓”原来指王侯》 内容: 在周代之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姓的。 因此那时的百姓是指贵族和王侯,百是概数,言其多,所以众多的贵族和王侯合称为百姓。 《尚书尧典》中说: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平章是辨别彰明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九族既然已经和睦了,接下来就该辨别诸侯百官,彰明各自的职责了。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进入乱世,介于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士阶层的地位开始上升,宗族逐渐衰落,百姓开始失去贵族的意义,地位与庶民相当。 战国之后,百姓开始泛指平民。 百姓指王侯贵族的时候,常常与黎民相对而言,黎民就是现在的老百姓。 为什么叫黎民呢? 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黎者,众也,因百姓众多而称为黎民;另一种说法是,黎是黧的通假字,黑色,黎民又称黎首,脸部是黑色的,这是指受过黥刑的犯人。 黥刑又称墨刑,指刺刻面额,用墨染成黑色。 这部分人就被歧视性地称为黎民或黎首。 相应地,普通百姓则被称为细民。 受过刑的犯人刑期已满,或者因立功而抵消刑期,就可以升为细民;同时,细民犯了罪也有可能成为黎民。 慢慢地,二者之间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黎民逐渐演变为普通百姓的通称。 发布时间:2025-07-26 08:43:35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10170.html